全国评估热线: 400-808-9899 18068755899
热门关键词:

知识产权评估、专利技术软件著作权评估、树木、盆景、花卉、 果树 、苗圃、 园林评估 、水产养殖评估、鱼塘水库评估

企业新闻/news center
您的位置:首页 > 企业新闻

从巷野少年到国际大师,王永康用盆景「写就」东方国潮

发布:admin 浏览:44次

在常州盆景界,王永康的名字始终与“草木有灵”的信念紧密相连。他不仅是国际认可的盆景大师,更是一位以心侍木、以情养境的“园林隐士”。在他眼中,每一株草木皆是生命与时间的对话者。

3-1

1、童年启蒙

1951年,王永康出生于常州南大街青云坊的一个油漆匠家庭。他的童年一半交付给巷弄中爬树嬉戏的野趣,另一半则沉浸于旧书店里的《自然科学》《十万个为什么》——这些书籍成为他认识植物世界的第一扇窗。15岁那年,他种下第一株独杆迎春花,这也成为他盆景生命的起点。即便四十多年后因翻盆不慎失去它,他仍念念不忘,“像是老友不告而别”。

3-1-1

2、师承与信条

王永康的盆景启蒙,来自一位邻家老中医。他回忆道,那位身形清瘦的老人整日修剪盆景,却常为搬盆所累。年少的王永康主动带着小伙伴前去帮忙,松土、搬盆、修剪……点滴劳作中,他不仅习得基本功,更铭记老人那句深富哲理的话:“把丛生的养成独杆,把独杆的养成丛生”。这句话,日后成为他创作盆景的核心美学。

3-2

3、插队岁月

1968年,王永康下放溧阳插队。离家时,家中明堂已摆满他的盆景作品。八年光阴中,原本斥其“不务正业”的父亲,悄悄变成这些盆景的守护者,借照料花木寄托对儿子的牵挂。

而在远山的王永康,则利用周末徒步数十里深入伍员山,观察林木自然姿态,将中意的树桩细心寄回常州。草木,成为父子之间无声的纽带。

3-3-1

4、从花工到花王

回城后,王永康被安排到常州四药厂当花工,他却拒绝机械上下班,坚持“花草不等人,半夜也该修枝”。

1988年,一次法国之行让他窥见花卉市场的商机,毅然下海创办“绿杨花卉”。花店很快发展为常州规模最大者,拿货车辆甚至堵塞清潭路。经济条件改善后,他更纵情追寻盆景之梦,曾骑摩托遍访崇明岛,一口气购入八百棵百年黄杨——如今这些都是随园中的珍宝。

3-4-2

5、匠心时刻

王永康对待盆景如遇知己。修剪一株二百年树龄的黑松时,他会轻声安慰:“疼也忍住,将来会让你出名”。为作品《寿》中一条左侧大飘枝,他甘愿等待三年,终将一段山野朽木点化为荣获首届“唐风展”一等金奖的艺术杰作。四盆盆景失窃后,他悬赏十万元坚持追寻,至今仍在各大展会上散发“寻桩启示”。

3-5-1

6、大师之声

如今王永康已获国际盆栽协会(BCI)“国际盆栽大师”认证,并担任大陆盆景最高荣誉“唐风展”评委会主任,却谦称:“我不是大师,只是花草的侍者”。

他所建造的“随园”,占地百亩,松柳桂枫相映成趣,被誉为“常州盆景的活名片”。他坚持不为盆景取名,拒绝对想象设限,让每一株植物自在表达。

3-6-1

7、行业观澜

面对当前经济环境的波动与挑战,王永康对盆景艺术与行业现状提出了冷静而深远的洞察。他指出,盆景行业与宏观经济息息相关,目前所面临的低谷仍将持续一段时间,并可能伴随阶段性波动。然而他强调,真正万里挑一的精品盆景,其艺术价值与收藏价值并不会因外部环境变化而贬损——“真正有生命的艺术,从来不畏寒潮”。

他呼吁从业者在行业冷静期更应沉心静气、“练好内功”:既要坚守传统匠心、深耕文化传承,拒绝浮躁与短视;也要避免“闭门造车”,应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技艺,借鉴其在盆景造型、养护与市场推广方面的成熟经验。他坚信,中国盆景不仅依托于深厚的文化底蕴,更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实现“在传承中创新、在创新中发展”,未来必将迎来更广阔的艺术舞台与市场空间。

3-7-1

8、盆景交流活动

9月20日,一场以盆景为主题的交流活动将在常州“随园”隆重举行。活动中,王永康将与台湾“丝雕之父”郑诚恭共同授课,不仅会分享创作心得,更会带来精彩的实地操作演示与盆景作品评鉴。该活动旨在为行业低谷期的从业者与爱好者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,推动盆景文化的当代传承,培养更多真正热爱盆景的年轻力量。

“随园不闭门,匠心自有缘”——这场活动不仅是技艺传授,更是王永康“尊重自然、开放传承”人生哲学的具象化呈现。

从巷野少年到国际大师,王永康的成功并非追逐潮流,而是坚守“以心侍木”初心的必然结果。他证明真正的艺术能穿越经济周期,精品永不负人。他也在以开放之姿传递火种,提醒我们:匠心不在远,就在一草一木的真诚对话之中。

3-8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