传承弘扬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、完善古树名木保护机制
发布:admin 浏览:162次
刘丽莉说,古树名木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,我们要传承弘扬好。
古树名木是传统哲学思想的生动诠释。中华民族千百年的树木保护实践,体现了“天人合一”“道法自然”的哲学理念。北京密云“九搂十八杈”,传颂着“为一棵树,挪一条路”的故事;广东新会天马村村民世代守护“小鸟天堂”,成为尊重自然、顺应自然、保护自然的生动范例。古树名木跨越时空,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精神滋养与实践指引,让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深入人心。
古树名木是中国悠久历史的鲜活见证。星散在锦绣大地上、绵延于岁月长河中的古树名木,是中华文明的“绿色编年史”,陕西黄帝陵的“黄帝手植柏”见证了华夏大地五千年文明史,山东曲阜孔庙“先师手植桧”见证了儒家思想的传承与发展,北京潭柘寺“帝王树”古银杏见证了王朝兴衰更迭。古树名木用年轮铭刻历史的沧桑与厚重,让后人得以触摸历史的脉络,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。
古树名木是民族精神品格的文化化身。五千年文明积淀下,中国的古树名木早已成为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,与中华文明休戚相关、命运与共,松、柏、梅等都被赋予了美好的品格和寓意。“黄山迎客松”展现了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,“泰山汉柏凌寒”象征着坚韧不屈的民族气节,“塞罕坝功勋树”彰显出艰苦奋斗的时代精神。古树名木激励着中华儿女在传承与奋进中不断谱写时代华章,让这些源于古树名木的精神内涵在新时代熠熠生辉。
古树名木是乡愁记忆的心灵坐标。伫立在城市街道或是村口巷陌的古树名木,既是地理坐标,更是记忆纽带,承载着广大游子对故乡的集体记忆。山西洪洞大槐树书写了“问我祖先何处来”的迁徙史诗,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。“榕城”福州三坊七巷里,虬枝如盖的古榕树与马鞍墙相映生辉。古树名木守护着游子的乡愁,让城市肌理与乡土记忆在年轮里绵延传承。
刘丽莉表示,下一步,我们将持续加强科普宣传,挖掘阐释古树名木历史文化内涵,淬炼符合时代精神的古树故事、古树文化,大力宣传彰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古树名木,加大古树名木守护人宣传力度,讲好中国古树名木故事。
《古树名木保护条例》规定国务院林业主管部门、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也是国务院古树名木主管部门。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园林与社区处处长宋涛介绍,城市古树名木是弥足珍贵的物种资源和自然文化遗产,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见证者,承载着广大城市居民的记忆与乡愁。根据全国绿化委员会组织的全国第二次古树名木资源普查结果显示,全国普查范围内的古树名木共计508.19万株,分布在城市的有24.66万株。据不完全统计,城市古树后备资源(树龄大于50年、小于100年)有148万株。住房城乡建设部按照《城市绿化条例》有关要求,不断完善城市古树名木保护机制,先后制定发布《城市古树名木保护管理办法》《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和复壮工程技术规范》,指导地方明确保护责任,落实保护措施,规范保护程序。
宋涛说,地方各级城市园林绿化主管部门积极采取措施、压实责任、加强管护,对古树名木调查、鉴定、定级、登记、编号、建立档案、设立标志,抢救性地保护了许多珍贵的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,规范城市古树名木养护复壮,不断提高保护管理水平。如,北京市对每株古树名木实现GPS定位全覆盖,生成与之对应的二维码,完成所有在册古树名木的挂牌工作。上海市积极开展古树健康评估,运用树木雷达探根仪和树体腐烂探测仪等仪器,对古树名木树身空洞、根系分布等进行探测分析,示范推广古树地下水位监测仪,加强生长环境动态监测,保障古树名木生长安全。重庆市制定了《城市古树名木及古树后备资源信息分类及建库数据标准》《第五次古树名木和古树后备资源普查工作手册》,推动古树名木普查工作科学有序开展。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建立了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,实现古树名木信息维护、现场巡护全数字化管理。
今年中国计划启动开展第三次全国古树名木资源普查。国家林草局将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普查工作方案,修订完善普查鉴定技术规范,争取用3年时间完成第三次普查,及时向社会发布普查结果。